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24年1期目次及摘要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24-09-04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024年1期目次及摘要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由山西大学和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山西省教育厅主管,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


目次

HAPPY NEW YEAR


01

科学哲学

理由空间中的客观性何以可能?

  ——布兰顿论概念规范的客观性

 李红,杨倩(1)

概念内容的客观性问题及一种融贯论的辩护

  ——从布兰顿的概念内容理论看

 武庆荣(9)

论推论主义语义学的组合性难题

 戴益斌(17)

梅洛-庞蒂早期哲学的“不纯粹”现象学动机

 沈宇彬(24)

现象溢出与意识的分离主义

 王振华(31)

认知边界的马尔可夫毯重构

  ——一种多尺度的整合主义立场

 柴新,王姝彦(38)

关于实践知识的析取论

 陈仕伟(45)

预测错误最小化与幻觉

  ——论预测加工理论对幻觉问题的解决

 孙玉婷,周理乾(52)

延异视角下的拟人化机器人认知偏差问题审视

 李平安(59)


02

技术哲学

从“人类世”到“人机世”:后人类时代教育变革路径探析  

苏慧丽(67)

技术哲学中的“身体-技术”思想图谱

别应龙(74)

03

科技史

深描与重聚:中医西传的知识主体性诠释

 孙尚诚(81)

知识的地方性

  ——以博爱理的生物学研究转向为例

 梁佳媛(88)

04

科技与社会

中国数字技术开源开放生态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黄庆桥,兰妙苗,黄蕾宇(95)

英国人类胚胎研究中科学争论的结束机制分析

 尚智丛,张晓旭(103)

近代知识分子对“现代性”在中国的追寻与构建

  ——以赵元任迻译“西学”活动为考察路径

 聂炜,许明武(110)

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理论内核、价值意蕴及其实践要求

  李宣廷,陈思,王英伟,杨凤(118)


05

书评 

社会科学哲学的新范式

  ——评《社会科学哲学的语境论研究纲领》

   肖显静(125)

      摘   要       





















理由空间中的客观性何以可能?

——布兰顿论概念规范的客观性

李红,杨倩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概念内容如何指涉世界?概念内容的客观性如何得到保障?20世纪后半叶以来,以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者从不同维度对传统真理观和客观性概念进行批判和消解。在新实用主义者看来,概念内容不是直接通过语词与世界的对应关系而是通过其在判断中所发挥的作用被赋予的,而判断本身在主体的认知系统中具有功能性作用。按照这种理解,这些概念所表述的内容与其所关涉的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构成了一个开放的问题。文章阐明布兰顿对于概念规范的客观性思想的论述,分析布兰顿的概念规范客观性证明所面临的指责和困境,以及布兰顿如何对这些责难进行回应,最后指明在规范性哲学的视域下理由空间中的客观性何以可能。

关键词:布兰顿;推理主义语义学;规范语用学;概念规范;规范性;客观性









































概念内容的客观性问题及一种融贯论的辩护

——从布兰顿的概念内容理论看

武庆荣1,2

(1.淮阴师范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2.南京大学 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南京 210093)

摘要:布兰顿的概念内容理论诉诸“推理”诠释概念内容,主张概念内容是其推理作用,但这种语义策略面临一大难题,即如何根据社会的和推理的阐明解释概念内容的客观性。针对此问题,布兰顿主要提供了一种表达主义的解决方案。尽管这一方案及其理论基底受到了福多、莱文等的挑战,但在布兰顿的理论语境中,它有一定的合理性;不仅如此,诉诸塞拉斯式的解释性的融贯论,也可以为这种表达主义的解决方案提供一定程度的辩护。

关键词:布兰顿;概念内容;客观性问题;解释性的融贯论









































论推论主义语义学的组合性难题

戴益斌

(上海大学 哲学系,上海 200444)

摘要:福多和勒珀尔认为,意义是组合性的,但推论作用不是组合性的。因此,意义不可能是推论作用。布兰顿试图通过利用替换推论解释推论作用具有组合性的特点,佩雷格林则试图通过区分两种不同的组合性规避推论主义的组合性难题。论证表明,布兰顿和佩雷格林的尝试并不成功。对于推论主义来说,放弃意义具有组合性这一论点是一个更好的方案。而且,我们有理由支持推论主义者选择这一方案。

关键词:意义;推论作用;组合性









































梅洛-庞蒂早期哲学的“不纯粹”现象学动机

沈宇彬1,2

(1.浙江工商大学 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杭州 310018;2.浙江工商大学 东亚研究院,杭州 310018)

摘要:梅洛-庞蒂对现象学的接近并不是“纯粹的”,而是以其知觉哲学问题为动机的。相较于《知觉现象学》,《行为的结构》和早期文稿更能体现梅洛-庞蒂在身心关系问题、知觉哲学、格式塔心理学等多维张力下的初始心路历程。现象学因素在此阶段扮演着“工具性”角色。梅洛-庞蒂原有的知觉哲学旨趣与现象学方法的潜在结合加速推动了其哲学的“知觉现象学”转向。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梅洛-庞蒂通过“自然的现象学化”策略对传统心身二元论的解题思路予以转换,并基于此试图“切中”现象学与自然主义共同秉持的理论锚地。

关键词:梅洛-庞蒂;现象学;格式塔心理学;知觉;自然主义









































现象溢出与意识的分离主义

王振华

(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济南 250013)

摘要:现象意识与取用意识在经验上是否可分离?现象溢出命题认为现象意识内容超出了取用意识容量,所以它们有着不同的神经实现,从而支持了分离主义;现象稀疏命题则认为可以通过对盲视、注意与错觉的解释消解了溢出命题,意识本质上其实是稀疏的,因此,它支持了反分离主义。文章认为,现象稀疏命题虽然拒绝承认溢出命题,但它所提供的论据并没有将其驳倒。相反,现象溢出是更为合理的,从而支持了分离主义。

关键词:现象意识;取用意识;现象溢出;现象稀疏;分离主义










































认知边界的马尔可夫毯重构

——一种多尺度的整合主义立场

柴新1,王姝彦1,2

(1.山西大学 哲学学院,太原 030006;2.山西大学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太原 030006)

摘要:认知边界问题是当前认知科学研究中的难点之一。既往关于此问题的探论主要涉及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两种对立观点之间的辩争。尽管二者后期在一定程度上趋向于调和,但各自仍存在无法克服的理论困境。新近崛起的预测加工理论为重审认知边界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致思理路。在预测认知框架下,基于变分自由能原理,通过援引马尔可夫毯概念,可在一定意义上超越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解释的哲学争辩,以一种折衷的整合主义立场对自组织生物系统的认知边界做出全新的阐释。

关键词:认知边界;内在主义;外在主义;变分自由能原理;马尔可夫毯;整合









































关于实践知识的析取论

陈仕伟

(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哲学系,上海 200433)

摘要:自安斯康姆将实践知识重新引入当代行动哲学以来,学界通常围绕其实践性与非观察性分别展开讨论,却易于忽视两种特性间存在的张力。类比知觉情形,这种张力将易于导致一种关于实践知识的怀疑论,即我们不可能真正拥有关于自身有意行动的实践知识。麦克道尔提示了一种将关于知觉经验的析取论拓展至有意行动进而回应上述怀疑论的可能,但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尝试修正与发展麦克道尔的析取论方案,主张就实践知识而言,区分好坏析取支的标准应当从有意行动“成功与否”转为“适切与否”,这将更好地回应关于实践知识的怀疑论。

关键词:实践知识;有意行动;实践性;非观察性;析取论









































预测错误最小化与幻觉

——论预测加工理论对幻觉问题的解决

孙玉婷1,周理乾2

(1.南京大学 哲学系,南京 210023;2.上海交通大学 哲学系,上海 200240)

摘要:幻觉经验具有与真实知觉经验相似的体验特征,却没有像真实知觉那样正确呈现外部对象,因此对我们理解知觉造成了挑战。然而,无论是析取论对真实知觉和幻觉的二分,还是同类假说对两者做同一类解释,都无法让人满意。近些年兴起的预测加工理论不但可以解释幻觉为何以及如何产生,还可以解释具有与真实知觉相似体验的幻觉为何会错误表征。预测加工理论认为,不论是真实知觉,还是幻觉,都是大脑的预测,只不过真实知觉是受控的预测,而幻觉是失控的预测。真实知觉之所以正确表征了知觉对象在于其正确最小化了预测错误,幻觉之所以表征了不存在的知觉对象在于其预测精度失调,从而选定了错误的假设来最小化预测错误。

关键词:幻觉;析取论;同类假说;预测错误最小化









































延异视角下的拟人化机器人认知偏差问题审视

李平安1,2

(1.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南京 211189;2.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 古代中国宗教与文化系,巴黎 75014)

摘要:拟人化问题研究原属心理学、认知科学范畴,随着拟人化心理被应用于拟人化机器人设计,其中存在的认知偏差易引发伦理风险,哲学方法被认为有助于厘清其适用条件,拟人化机器人认知偏差问题成为多学科下的综合性研究。不同于心理学、认知科学将拟人化心理机制的普遍存在作为研究对象与前提,哲学以概念、方法为第一研究对象。以“拟人化”及其相关概念的延异为线索,为理解“拟人化”“拟人化机器人”“逆拟人化”的思维脉络提供不同的视野,以期推动多学科在此问题上的理论互鉴及拟人化机器人在实践中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拟人化机器人;拟人化;逆拟人化;认知偏差









































从“人类世”到“人机世”:

后人类时代教育变革路径探析

苏慧丽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长春 130024)

摘要:伴随着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人与技术的互构性不断增强,后人类时代从“人类世”过渡到“人机世”的特征与影响开始逐渐凸显。后人类理论强调打破“人文主义”对规范的大写的“人”的限定,技术的发展与文化境况的转变对教育提出了激进的挑战。在后人类时代下,教育主体形态将趋向于人的“机器化”与机器的“人化”,知识生产方式可能造成路途与景深的消解,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的替代可能导致人类创造力的萎缩。为应对技术带来的挑战,教育应重新审视并建构后人类时代的人机关系,以创变性作为人机相区别的奇点指向人类智慧培养,打破人类中心主义构建人机交互教育网络,基于“善恶对价法则”划定教育技术伦理红线,坚守“人是目的”这一原则推动教育变革。

关键词:“人类世”;“人机世”;后人类;教育变革









































技术哲学中的“身体-技术”思想图谱

别应龙1,2

(1.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23;2.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现代信息社会研究基地,南京 210023)

摘要:“身体-技术”结构形成的认知框架,是支撑技术哲学创立、发展及开放的重要基石。它先后以不同的身体形态假设,解析了人与技术之间关系:“健全的身体”阐明了身体器官与技术发明之间的内在联系,厘清了存在于人、技术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实践体系;“残缺的身体”阐释了技术何以对人类生存具有本源意义,在存在论层面上揭示了技术进步与人类发展之间的有机性、协同性;“增强的身体”则阐述了当代技性科学发展对人类产生的积极影响,从生命关怀、政治权利、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大问题”切入

对未来人类的前瞻性审视。条理化梳理“身体-技术”结构呈现的思想图谱,有利于深度认识人与技术的关系。

关键词:身体形态;技术的本质;“身体-技术”结构;认知框架;技术哲学









































深描与重聚:中医西传的知识主体性诠释

孙尚诚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中医西传应当有一个宏大系统的知识主体性诠释进路。因此中医需要与当代诠释学相结合来显明自身,在他者文化语境的有限性当中进行视域融合,并突破西方话语权力的“格义”囹圄,通过对中医文化的“深描”和“重聚”,对传承中医典籍与中医诊疗经验进行创造性解释。“深描”是对文化主体间性的凝视及做出的反应,“重聚”则是在他者语境中再建造自身的主体性,即中医在西方话语方式中完整、清晰、体系化的知识再架构。

关键词:中医西传;主体间性;主体性;深描;重聚









































知识的地方性

——以博爱理的生物学研究转向为例

梁佳媛

(北京大学 医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191)

摘要:文章考察了燕京大学生物学系美籍教员博爱理在20世纪30年代做出的学术研究转向。作为一名在美国接受正规学术训练的研究人员,博爱理早期追随摩尔根、康克林等学者从事细胞胚胎学研究;而在1923年来华后,她逐步舍弃当时被认为较具发展前景的实验性学科门类,转而从事传统意义上的描述性生物学科分支。文章认为,这种具有明显跨度的研究转向,反映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特定的自然与社会-文化情境对生物学科分支的适应性筛选机制,以及生物学知识的“地方性生成”特性。借此论点,文章进而提出相对主义视角下的“学科建制”概念,认为生物学分支学科的建制过程以地方性知识的自主规模性生成为其本质特征。

关键词:学科建制;知识生成;系统生物学









































中国数字技术开源开放生态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黄庆桥1,兰妙苗1,黄蕾宇2

(1.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上海 200240;2.上海交通大学 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 200240)

摘要:中国开源技术获得显著发展,国家影响力也不断提升,中国正积极投入世界开源生态的构建和技术开发大潮之中。推动开源技术创新,加快建设自主完善的开源生态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国作为信息技术开源发展的后发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世界局势的风起云涌又为构建中国自主完善的开源生态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开源创新发展的前路机遇、风险和挑战交织并存。文章首先总结剖析了数字技术开源生态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国内开源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风险与挑战展开探讨,最后尝试对推进中国自主开源生态建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开源系统;开源技术;开源软件









































英国人类胚胎研究中科学争论的结束机制分析

尚智丛,张晓旭

(中国科学院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49)

摘要:1978—1990年间,英国围绕人类胚胎研究的争论及解决,为解决科学争论提供了良好范本。借鉴柯林斯所提出的科学争论结束机制,可以发现科学共识的达成是借助“核心层”的私密磋商与社会因素渗透而实现的。经过申请研究—舆论争议—核心层磋商谈判—引导公众态度—达成共识五个环节,社会利益渗透进核心层,将公众意见、科学家判断以及政府态度综合纳入决策的考量,既结束了科学争论,也生产出适用于公共决策的科学知识。

关键词:人类胚胎研究;科学争论;结束机制;核心层









































近代知识分子对“现代性”在中国的追寻与构建

——以赵元任迻译“西学”活动为考察路径

聂炜,许明武

(华中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074)

摘要:近代以来,以知识分子为主导的西学翻译活动为中国输入了新知新识,促成了以理性和科学为主要表征的“现代性”在中国的诸般生发。此间,赵元任借由西学翻译的通道,通过改文革言、引荐科学、汲引美育等活动,与近代知识分子一道,为彼时社会架构起了一条从语言形式到认知体系,进而通达思想心性的“现代性”引筑路径,并为“现代性”在中国的生发与演进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与训蒙作用。探源近代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进程中对中国“现代性”的探索与构筑,不仅是理解当下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更是对中国“现代性”这一与日俱进之事业的历史追问与当下实践探索的现实关怀。

关键词:近代知识分子;西学翻译;“现代性”;赵元任









































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理论内核、价值意蕴及其实践要求

李宣廷1,陈思2,王英伟3,杨凤4

(1.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 110169;2.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沈阳 110169;3.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 110034;4.辽宁大学 金融与贸易学院,沈阳 110000)

摘要: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产业,工匠精神始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上我们亟需从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为国为民的使命意识、乐业奉献的职业操守这三个层面概括出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理论内核;从是我国优秀文化基因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动力、是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的价值导引三个方面总结出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并通过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理想信念与职业精神、素养教育一体化建设,强化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党建工作,加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工人工会组织的作用这四种有效手段将其赋能于产业实践之中,以满足其实践要求。

关键词:中国特色工匠精神;产业工人;理论内核;价值意蕴;实践要求









































社会科学哲学的新范式

——评《社会科学哲学的语境论研究纲领》

肖显静

(华南师范大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广州 510006)





















· END·


本推文所有内容和图片均未做商业用途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告知并标明出处

微信编辑:周浦新 段春杏

公众号名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投稿网址:http://www.kxbz.cbpt.cnki.net/wkg/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kxbz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